不少車輛穿梭在重慶黃桷灣立交橋上。
“走錯一個匝道,就是重慶一日游”“導航看了都要哭”。日前,一組“重慶‘最復雜’立交橋完工”的組圖刷爆朋友圈。圖片顯示,位于重慶市南岸區(qū)的黃桷灣立交橋有5層結構、20條匝道,分別通向8個方向。乍一看,確實層層疊疊、縱橫交錯,頗為復雜。
這座重慶“最復雜”立交橋是如何設計和建設的?是否真如外界擔心的一樣將為市民出行帶來不便?近日,黃桷灣立交橋項目有關負責人揭開了其背后的故事。
【3條快速路實現(xiàn)互通】
黃桷灣立交橋分上下5層,連接3條快速路、1條低等級路,通向8個方向。其中,5層結構從上到下依次是:第一層是連接朝天門大橋與慈母山隧道的“三橫線”快速干道;第二層是機場專用高速匝道;第三、四層分布著各條匝道;最底層是彈子石至廣陽島道路。由于匝道眾多、結構復雜,黃桷灣立交橋被稱作重慶主城最大、最復雜的樞紐型立交橋。
“之所以設計復雜,是因為它是一座聯(lián)通內環(huán)、機場與‘三橫線’快速路的大型不完全互通式立交橋,多條匝道均與主城不同功能區(qū)域有著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”重慶市城鄉(xiāng)建設委員會負責人表示,黃桷灣立交橋屬于市級重點項目,交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。
“黃桷灣立交橋既有快速路與快速路的連接,也有快速路與低速路之間的連接,兩套體系功能比較明確,層級比較分明。”參與黃桷灣立交橋設計的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(中國)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小榮介紹,黃桷灣立交橋各個方向交通有序分流,交通組織識別簡單,讓司機很容易找到,盡可能地避免走錯路。
【地形高差接近50米】
“最復雜”立交橋吸引了不少人前來一探究竟。“看上去確實很壯觀、神奇。立交橋一邊是江一邊是山,架起這樣一條通道,在山城重慶非常不容易。”一名橋梁愛好者專門到黃桷灣立交橋下拍照紀念,不禁發(fā)出感嘆。
“黃桷灣立交橋‘任性’是因為功能需要。”李小榮說,這座立交橋上有3條快速路要交叉,3條路之間都要互通,而匝道在設計上不能平交、不能交叉,只能一層一層地往上疊。最終,黃桷灣立交橋變得像“疊羅漢”一樣,成為一座具有5層結構、通向8個方向的功能性立交橋。
地形復雜是黃桷灣立交橋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一大難點。“黃桷灣立交橋地處沖溝,地形高差接近50米。”李小榮介紹。施工人員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自然高差,采用多種施工工藝,修建了多層匝道,既保證了工程質量,也實現(xiàn)了土地節(jié)約利用。
針對網民擔心的“走錯路”等問題,李小榮指出,立交橋設計復雜并不等于識別性不好。“黃桷灣立交橋匝道多,網民們認為它復雜得可以將導航繞暈,事實上并非如此。”李小榮透露,有的立交橋雖然匝道少,但分道口有三四個。黃桷灣立交橋卻與眾不同,每個匝道只設計了兩個分道口,方向不是向左就是向右。不僅如此,這座立交橋還設置了非常明確的交通指示牌,司機不用擔心找不著北。
【預計年底全部開通】
2009年,黃桷灣立交橋動工,施工時間歷時8年。工程分兩期施工,一期為朝天門大橋—慈母山隧道主線與內環(huán)快速路連接相關的項目,工程主體去年完工;二期為與機場快速路相關的項目,預計今年底投用。
今年5月,黃桷灣立交橋匝道基本全部建成。目前,立交橋匝道基本通車,但由于連接江北國際機場的線路未通,整個系統(tǒng)全部打通要到年底。
對于司機而言,開車經過黃桷灣立交橋需要注意哪些事項?有關人士提醒,黃桷灣立交橋的匝道高架橋比較多,是快速路相交形成的立交橋,不設置“U”轉。如果駕車走錯路想調頭,不要在立交橋上亂轉,可以開下立交橋,到最下層的彈廣路上調頭;黃桷灣立交橋與相鄰立交橋距離較近,也可以到下一個立交橋掉頭。
針對人們擔心容易迷路的問題,重慶市南岸區(qū)建設主管部門相關人士表示,黃桷灣立交橋建成后,將通過科學、合理的道路標志標牌,引導車主正確駕駛。即使走錯路,最近的五六百米就可以調頭。正常情況下通過立交橋,用時不到1分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