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中心負責人系列訪談15
編者按
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多年來,各地因地制宜,探索出眾多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和工作模式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;三人同行,必有我?guī)煛4讼盗性L談,旨在通過對各?。ㄗ灾螀^(qū)、直轄市)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負責人的專訪,系統(tǒng)梳理各地保護成果、集中介紹保護工作經驗,在增進地區(qū)間了解與交流的同時,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參考與借鑒。
才讓措,女,藏族,現(xiàn)任青海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、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,研究館員。負責《青海群眾文化論文集》《青海花兒論集》《花兒春秋》等書刊、雜志的策劃和編輯工作,先后在國家級核心期刊、省內刊物發(fā)表論文、調研報告等30余篇。
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(以下簡稱“國家非遺中心”) :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。2016年,各地根據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(以下簡稱“非遺”)特點,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很多工作。可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,2016年青海省非遺保護中心(以下簡稱“省中心”)都做了哪些工作,取得了怎樣的成果?
才讓措 :2016年,省中心主要完成了以下幾項工作:
一、開展我省2015年度6位國家級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 ,共形成視頻成片約33小時,素材約500小時,照片7000余張,雙語字幕38.5萬字。
七里寺花兒會國家級傳承人趙存祿搶救性記錄現(xiàn)場
二、開展我省第三批“尋根行動——全省非遺資源再調查”工作。 此次調查涉及省內16個縣(區(qū)),調查出的非遺資源數(shù)量達1306項。目前,相關調查成果已印刷成冊,形成內部資料。
省中心工作人員下鄉(xiāng)開展普查指導
三、組織舉辦“青海省‘三區(qū)’人才支持計劃——非遺保護與藝術科研專題大講堂” ,邀請專家以藝術科研理論概論、藝術科研課題申報、非遺保護與藝術科研等為題,進行專題授課,增強了學員對非遺保護與藝術科研二者關系、相關成果轉化及應用等方面的認知。
國家非遺中心 :省中心作為這些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或參與者,其基本建制是怎樣的?
才讓措 :2007年,省中心在青海省藝術研究所掛牌成立。藝術研究所(中心)內設辦公室、研究室和《青海文化》編輯部3個部門,共有編制18人,現(xiàn)在編16人,其中,正高級職稱兩人,副高級職稱4人,中級職稱3人。
國家非遺中心 :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,青海省非遺資源具有怎樣的特點?
才讓措 :青海非遺資源種類繁多,極具地方特色,且因民族、地區(qū)、語言、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差異,保存了豐富的文化多樣性。這里的非遺資源不僅承載著本民族、本地區(qū)的厚重歷史,還蘊含著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,并呈現(xiàn)出以下突出特點:
一、獨特性。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世居少數(shù)民族主要有藏族、回族、土族、撒拉族和蒙古族,其中土族和撒拉族為青海所獨有。多種文化在這里碰撞、交融,孕育了青海非遺的獨特性特征,藏族的六月會,土族的納頓節(jié)、於菟,撒拉族口弦等都是青海獨有的文化形態(tài)。
撒拉族婚禮
二、多元性。 從地理位置上看,青海地處漢、藏、西域文化的交界地帶,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形成了多元民族格局并延續(xù)至今。這里的地域文化中既包含了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、道教、儒家文化、伊斯蘭教、苯教、薩滿教等宗教和文化因素,也融合了古代西羌、鮮卑、吐蕃等民族文化傳統(tǒng);既有濃厚的青海高原游牧文化色彩,也有中原農耕文化、西亞商業(yè)文化成分,在文化形態(tài)上呈現(xiàn)出了多元性的特征。
塔爾寺酥油花
三、交融性。 這一特點在黃南州同仁縣吾屯村等地的藏族文化中體現(xiàn)得最為突出。這里部分藏族、土族的祖先是明初從江南、河州(甘肅)一帶遷來屯田的漢族人,漢文化與藏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。黃南藏族六月會上演出的“莫合則”(軍舞)、“嘞什則”(龍舞)、“拉什則”(神舞)中依稀還能看到古代軍屯文化的影子。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熱貢藝術,也正是藏族、漢族、土族等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后的藝術結晶。
熱貢六月會
四、跨民族性和跨地域性。 青海民族民間文化的跨民族性和跨地域性自古已有,這些文化通過民族融合、人口遷徙、商貿往來等方式,在不同族群和地區(qū)間傳播。藏族英雄史詩《格薩爾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這部史詩不僅廣泛流傳于我省玉樹、果洛、海南、海北、黃南、海西等藏族地區(qū)和西藏、甘肅、四川、云南等省區(qū)的藏族聚集地,還傳入蒙古族、土族、撒拉族、白族等多個民族中。又如,回族、撒拉族中普遍流行的宴席曲,其中有許多內容和漢族、土族的民間演唱內容相同。蒙古族說唱藝術“圖吉娜木特爾”中,藝人的說唱內容既有蒙古族民間故事,也有漢族民間故事。在跨民族、跨地域的民族民間文化中,最有代表性的是“花兒”,凡河湟地區(qū)的漢族、土族、回族、撒拉族、藏族、東鄉(xiāng)族等民族都可以用漢語來演唱“花兒”,且流傳范圍很廣,各地、各民族中又形成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點的“花兒令”,這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的民歌中都是少見的。
丹麻土族花兒
國家非遺中心 :針對這些獨特、豐富的非遺資源,青海省多年來都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來促進其傳承保護,取得了哪些成果?
才讓措 :我認為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非遺保護工作機制基本建立。 2006年,青海省政府出臺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青海省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了全省非遺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、基本方針和總體目標,明確了非遺保護的主要任務。以該文件為指導,“青海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”“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(lián)席會議制度”“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委員會”“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”等制度或機構陸續(xù)建立。我省還制定頒布了與非遺項目、傳承人評審認定等有關的一系列規(guī)范性文件。2007年,省中心在省藝術研究所掛牌成立,部分市(州)縣也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,非遺保護工作體系逐步成熟。
二、名錄體系不斷完善。 我省共有7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,136個省級非遺項目。熱貢藝術、格薩爾、藏戲、花兒、皮影戲(河湟皮影戲)5個項目入選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全省共有國家級傳承人57名(其中4名已故),省級傳承人240名。此外,還有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,15家單位和企業(yè)被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命名為青海省非遺傳承基地。
青海馬背藏戲
三、非遺普查成果顯著。 2008年,在青海省文化廳的安排部署下,以省中心為主體,全省首次非遺資源普查工作正式啟動。此次普查共安排3個調查組,歷時7個月,行程3.5萬公里,普查范圍涵蓋省內43個縣。共普查出10大類共1235項非遺資源,登記傳承人619人,填寫完成調查表3730份,拍攝錄像約7000分鐘,同步錄音約6571分鐘,拍攝圖片8200余張,上述資料經數(shù)字化處理后,形成870GB的數(shù)字資源。調查表經專人整理、錄入后,被編輯成10冊《全省“非遺”普查項目調查表匯編》。這些調查、整理為后續(xù)開展申報、認定等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“尋根行動——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”成果資料
2012年,由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安排部署的“尋根行動——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”工作正式啟動。此次調查是對2008年普查的鞏固和深化,以各縣文化館為調查主體,以“不漏線索、不漏項目、不漏村鎮(zhèn)、不漏藝人”這“四個不漏”為原則進行。到2016年底,調查工作已全部完成。
四、整體性保護統(tǒng)籌推進。 文化部在我省先后批準設立了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(tài)保護實驗區(qū),即熱貢文化生態(tài)保護實驗區(qū)、格薩爾文化(果洛)生態(tài)保護實驗區(qū)、藏族文化(玉樹)生態(tài)保護實驗區(qū)。通過保護區(qū)建設,熱貢、果洛和玉樹的非遺保護環(huán)境得到了有效改善,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傳承活力得到明顯提高,帶動了當?shù)匚幕?、經濟、社會同步發(fā)展。
青海省文化生態(tài)保護實驗區(qū)建設培訓班
五、非遺資源有效利用,生產性保護成效初顯。 各地強化保護與利用并重的理念,在保持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和工藝流程的基礎上,發(fā)揮非遺資源的獨特優(yōu)勢,開發(fā)具有地方、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,推動傳統(tǒng)技藝、傳統(tǒng)美術類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,既實現(xiàn)了非遺的活態(tài)傳承,又帶動了當?shù)亟洕l(fā)展,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。
目前,熱貢藝術、加牙藏族織毯技藝、藏族黑陶燒制技藝、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工藝、土族盤繡等國家級、省級非遺項目已初步形成了“公司+藝人+農戶+基地”的發(fā)展模式,涌現(xiàn)出一批以黃南州熱貢畫院為代表的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。據統(tǒng)計,2015年全州熱貢藝術從業(yè)人員有3萬人,銷售收入達5.37億元。由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投資建設的15個綜合傳習展示中心集傳承教學、設計研發(fā)、展示銷售、宣傳推廣等多功能于一體,在傳承弘揚熱貢文化、拉動地方經濟發(fā)展、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輻射作用明顯。
土族盤繡
六、傳承渠道不斷拓寬,傳承群體日趨壯大。 一方面,傳承人認定工作穩(wěn)步推進,初步建立了一支數(shù)量較為充足、結構較為合理、老中青結合的傳承人隊伍。另一方面,各項目保護單位從修建傳習場地、提供傳習補助、搭建展示平臺等方面,對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給予了必要支持。如同仁縣支持國家級傳承人娘本、夏吾角等修建了綜合傳習中心;西寧市群藝館成立“青海地方曲藝研究社”,購買樂器、安排場地,供曲藝社社員和傳承人無償使用。
此外,非遺進校園活動蓬勃開展。全省有45個國家級、省級非遺項目通過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課程等方式,在高校和中小學進行傳承與傳播??傮w而言,經過多年的扶持和引導,個體傳承、家族傳承、團體傳承、學校傳承等多種傳承方式并存的發(fā)展格局已基本形成。
在互助縣丹麻鎮(zhèn)中心學校開展非遺宣傳活動
七、傳播載體豐富多樣,社會影響不斷提升。 首屆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(jié)、熱貢唐卡博覽會、果洛格薩爾文化旅游節(jié)、玉樹傳統(tǒng)賽馬節(jié)等展覽、節(jié)會活動,全方位展示了當?shù)貎?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。此外,非遺與旅游的結合,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非遺的社會影響力,提升了廣大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,同時也為當?shù)貍鞒腥巳禾峁┝嗽诩议T口就業(yè)的機會,為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。
2016年首屆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(jié)——花兒論壇
八、非遺檔案及數(shù)字化工作穩(wěn)步推進。 2010年10月,省中心非遺信息化工程及數(shù)據庫建設所需的設備到位,相關工作正式啟動。省中心將2008年全省非遺普查工作中收集到的文本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全部存入數(shù)據庫,并進行集中管理。中心還聘請青海省檔案館的同志,將我省國家級、省級前三批非遺項目、傳承人檔案進行了整理、建檔和數(shù)字化。目前,共錄入不同類別的資源數(shù)據共1.07TB。
九、非遺理論研究和出版工作成果豐富。 由我中心參與完成并出版發(fā)行的圖書包括:《全省“非遺”普查項目調查表匯編》(10冊)、《尋根行動——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》(43冊)、《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》、《青海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叢書》、《守望精神家園——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講述》、《河湟皮影戲劇目》、《青?;▋捍蟮洹返取?/p>
《青海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叢書》
國家非遺中心 :通過多年的工作,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保護舉措或創(chuàng)新方法,值得兄弟省份借鑒?
才讓措 :除了上述省中心高度重視并深度參與的普查、宣傳、檔案、出版等工作外,我認為我們還在兩個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經驗:
一是因地制宜開展非遺保護工作。 省中心在人員和工作經費有限的客觀情況下,將非遺保護與其他業(yè)務工作進行有機結合,實現(xiàn)資源利用和成果產出的最大化。 由于省中心與省藝術研究所屬“一套班子,兩塊牌子”,我們在進行課題申報等藝術科研工作時,有意識地向非遺保護方面傾斜。一方面使非遺保護為藝術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和內容,另一方面也使非遺保護能夠得到藝術科研的有力支持,從而使我省的非遺保護工作從發(fā)掘整理型保護向研究型保護轉變。
此外,省中心將日常工作與“青海省‘三區(qū)’人才支持計劃”相結合,中心業(yè)務人員在受援單位積極開展非遺保護相關內容的講解和指導,如申報文本的撰寫,圖片、音視頻資料的采集、整理,以及當?shù)胤沁z資料的整理建檔等。另外,受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啟發(fā),在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的安排部署下,中心承擔了青海“文化記憶工程”的組織實施工作,將記錄范圍擴展至省級傳承人。
二是積極開展全省范圍的系列培訓工作。 非遺保護的重點和落腳點在基層,在明確這一認識的前提下,我們先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、中央民族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,就不同主題,對全省非遺工作者,以及相關傳承人進行針對性培訓,其中有些培訓已經成為我中心的品牌項目,已連續(xù)舉辦多次。系列培訓班的舉辦,一方面使非遺保護工作者更新了工作理念和方法,另一方面也使傳承人明確了自身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,從而使非遺保護工作更加順利、有效開展。
全國《格薩爾》管理人員暨青海“三區(qū)”人才非遺工作人員培訓班
國家非遺中心 :謝謝您的經驗介紹,您提到的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參考。省中心對2017年的保護工作有哪些計劃和想法?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?
才讓措 :一是完成我省2015年度6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驗收,組織實施2016年度8位國家級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。二是完成《青海省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叢書》部分章節(jié)的撰寫任務。三是實施好青海“文化記憶工程”,對7個省級項目進行完整系統(tǒng)的記錄保存,并做好指導和驗收工作。四是完成省級項目名錄圖典的編撰工作。五是保質保量完成我省國家級、省級傳承人傳承經費的撥付及考核工作。六是積極參與有影響、有價值的展示平臺,充分宣傳和展示我省非遺保護的新成果。
國家非遺中心 :在采訪的最后,想請您講一講,您從事非遺工作以來最大的心得、體會是什么?
才讓措 :非遺是一個地區(qū)的重要文化資源,是文化、社會、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動力之一,必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,明確概念,理清思路,始終堅持“保護為主、搶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傳承發(fā)展”的工作方針。針對目前一些地區(qū)存在的“重開發(fā)、輕保護”的現(xiàn)象,一方面要防止過度開發(fā),甚至破壞性開發(fā),另一方面,也要在深刻把握非遺本質特征的基礎上,進行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
青海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聚集地區(qū),是非遺資源的富集區(qū)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世居高原的各族人民創(chuàng)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、神秘厚重的宗教文化,留下了極為豐厚的非遺資源。做好青海非遺保護工作要結合多民族、多宗教、多文化交融并存的省情特點,切實推動保護工作向前推進。(文字:由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、圖片:由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