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20世紀60年代初,祖國大陸百廢待興。毗鄰西南邊陲的印度亦覬覦西藏,邊疆不穩(wěn)。在這種嚴峻形勢下,北京東西兩個城區(qū)遴選了百名即將參加全國高考的應屆高中畢業(yè)生進藏。他們放棄了高考和繼續(xù)深造的人生機遇,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,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。他們決心,用愛國的熱血和專業(yè)的知識投身邊防,獻身西藏。
幾十年后,西藏已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曾經在那里奮斗、已離開多年的同學們對西藏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依然魂牽夢繞。本文作者吳金城作為投身西藏事業(yè)的北京學子之一,他回憶往昔崢嶸歲月,講述當年親身經歷的故事。
圖為作者吳金城 攝影:許娜
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,同學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,幾經努力后,終于實現(xiàn)了參軍入伍、保家衛(wèi)國的愿望。穿上嶄新的軍裝,我們這一百人于1962年7月10日在總參北京海運倉招待所集中,開始做著赴藏的各種準備工作。
當時,正在北京開會的原西藏軍區(qū)司令員張國華將軍在百忙之中抽空接見了同學們。他在歡迎大家赴藏學習和工作的講話中鼓勵道:“同學們能響應祖國的號召,為保衛(wèi)祖國的西南邊陲應召入伍,這充分說明了你們是有高度政治覺悟的。你們沒有辜負黨的教育和培養(yǎng),面對國家需要,表現(xiàn)出了很高的政治熱情。”他還語重心長地勉勵大家:“西藏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都是十分艱苦的,同學們一定要樹立好長期建藏,邊疆為家的思想,好好在艱苦環(huán)境中經受鍛煉和改造,在解放軍這座大熔爐中把自己造就成一名又紅又專的革命軍人。”張司令員的講話讓我們倍感親切,深受鼓舞。臨別之時,他還叮囑大家要在進藏途中經受住鍛煉和考驗,并相約拉薩再見。
短短三天的準備時間一晃而過,轉眼就到了出發(fā)的日子。7月13日,天氣陰沉,一大早就下起了毛毛細雨。北京車站的站臺上,到處是前來送行的同學和親人。看著列車上一個個稚嫩的面孔,親友們依依惜別的心情給車站上的送行場面平添了幾分沉重。大家畢竟都是從未出過遠門、離開過家的孩子呀!有些家在外地的同學們,三天的準備都顧不上回家,所以家長們?yōu)榱四苡H自送一送自己的孩子,甚至還帶著親手給孩子做的他們最愛吃的食物,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火車站。他們多想對即將遠離的孩子再說上幾句臨別的叮囑??!
面對站臺上依依惜別的送行場面,同學們雖對未來的軍旅生涯充滿了希望和遐想,但一想到西行的列車就要載著大家遠離首都北京,奔向那遙遠的西南邊陲,心中又不免生出一絲的惆悵。離別的時刻終于到了,列車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緩緩離開了站臺??粗鴿u漸遠去的親人和北京站,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地紛紛探身窗外,頻頻揮舞雙手與親友們告別。再見了爸爸、媽媽、兄弟姐妹們,再見了雄偉的長城、莊嚴的天安門廣場,我們這些從未離開過你們的孩子,將會用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掀開人生的新篇章。
圖為1962年7月在蘭州鐵橋,35中學的同學戰(zhàn)友合影 洪濤供圖
火車向西北日夜疾馳,7月15日到達蘭州后,大家就被安排住進西藏軍區(qū)駐蘭州的辦事處,并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適應性訓練。這期間,我們主要是進行隊列訓練、軍事基礎知識教育和軍容風紀培養(yǎng),間或也請一些首長和十八軍的老同志向我們介紹西藏情況,講解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我黨我軍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(qū)發(fā)揚黨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的故事。軍訓期間,我們每天吃的都是罐頭筒蒸米飯和白水煮西葫蘆,生活真是既艱苦又緊張。在訓練之余,同學們還開展各種文體活動,諸如詩歌朗誦,演話報劇,打籃球,踢足球等。這段豐富多彩的軍訓生活讓軍營里處處充滿了革命豪情和歡聲笑語。短短一個月的軍訓生活,使我們這些剛出校門的學生向革命軍人的轉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。
集訓結束后, 同學們于8月17日乘火車離開蘭州,兩天后到達柳園。在此僅稍作休整,大家即坐上給西藏軍區(qū)運送大米的解放牌卡車,踏上逶迤千里的青藏公路,就此開始了進藏征途上的卡車旅程——一段相互幫助,克服高寒缺氧,戰(zhàn)勝高原反應,令人終生難忘的艱難旅程。
莘莘學子,投身邊疆。他們開始的是怎么樣一段人生旅途?請看【北京學生在西藏】系列之三(待續(xù))。(中國西藏網 文/吳金城)